四十一、遊農──散文賞析
  古老的農耕方法是:放火燒除一片荒草雜木,以灰燼為肥份來播種耘耕,地力耗盡後得另找一塊荒地,一切從頭開始。
  畜牧業較適合逐水草、避風雪的游移經營,所以發展出響叮噹的名詞「遊牧」。農業則受種種天文、地理、及人為因素的影響而趨向於定居。祖先古老的「遊農」方式,不但未給我們留下太多記憶,且根本沒有「遊農」一詞。
  西瓜、香瓜、及許多改良種瓜類,在市場上四季不斷,量多、價廉、又好吃。水稻耕作還是一切如常,鄉間的水田並未轉作瓜園。很少人知道大量的瓜果從何而來,更少人知道「遊農」的傑作已在市場上默默地展開。
  昔日瓜類在大肚溪、濁水溪、曾文溪、高屏溪等溪畔或溪中的沙洲都有人栽種,但多為附近的居民做小面積的家庭式栽植。
「遊農」多數為溪邊種瓜家庭的新一代,他們對栽瓜挺內行,同時又年輕有衝勁,充滿開疆闢地的雄心。
  在每年雨季過後,遊農們用推土機把洪流淹過的溪邊砂石鋪平,然後下種、施肥、灌溉,栽種出一粒粒碩大甜美的瓜果。
土地免租金;年復一年的溪水帶來肥份,並掃除病蟲害根源;加上機械耕耘減低成本。大量栽種收成可觀‥‥種種有利的情境,使「遊農」人數日漸增加,旱季溪底的瓜園逐漸蔓延到上游,且一溪蔓延過一溪。種瓜人開始離鄉背井,「遊農族」正式產生。
  「遊農」耕作規模之大,有時也超乎想像:他們有自己的貨車、轎車,也有自己的耕耘機、推土機;農用搬運車更不在話下,灑藥、施肥機具應有盡有。
  有時一個「遊農」同時在三、五條溪谷耕作。他們都帶著幾個鄉親協助管理,有時就是兩三人合夥做股東。主要的勞力來自附近的居民,多花點錢請他們,更可防範成熟的瓜果遭偷摘。
  遊農們有了豐厚的收益,他們對事業的投入當然更用心。依氣候因素的差異:從屏東的溪谷開始種瓜、採瓜,逐漸延續到臺東、花蓮、宜蘭。西部地區的溪邊,原先就有居民佔地栽種,但遊農們還是無孔不入地蔓延到竹山、水里等山溪。
  春末夏初開始的雨季,遊農們可也沒閒著。從彰化到高屏,大片臺糖採蔗後的土地,正有一些要休耕。連續栽種甘蔗後,地力不繼,甘蔗發育不好。租給遊農們栽種幾個月瓜類,租金不高,但種瓜的基肥剛好給蔗田地力得到均衡與補充。遊農與臺糖各自得到好處,而消費者更能享受全年不斷的瓜果。
  旱季登山旅遊,可別小看溪邊的活動草寮與瓜園。它們的農產競爭力絕不輸給任何進口品,它們的主人正是浪跡全台的一代「遊農」。
  以上是八十三年元月四日江安燃先生在臺灣新生報、新生副刊所發表的文章。
  逯耀東先生曾在臺大授課,作者念書時修過他的「中國近代史」。作者坦言:曾閱過逯老師那篇「麥客」,寫作動機也與「麥客」有關。老師用「麥客」來介紹割麥人的活動,為何不能把遊移種瓜人的情況寫一篇「遊農」?

 

3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江琦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